|
容桂,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,河道纵横,交通发达,在清末已成为广东著名的内河港。繁华的工商业激活了水乡饮食,茶楼酒肆汇聚,商贾人流如鲫。精明的商家糅合水乡风俗民情,浓缩了顺德饮食文化的精髓,使“食在凤城,味在容桂”的佳话声名远播,而独有容桂风味的小食名传遐迩。
自古有话“民以食为天”。好吃的东西,大家都肯定喜欢吃,在这里,不妨摘录几味人们已经淡忘的容桂小食供各位享用。
一.上佳市“乌豆糖”
最经典的“黑色食品”
大家可能不清楚,早在上世纪初,容桂人就已经制作“黑色食品”了,比起今日倡导的健康“黑色食品”足足进步一个世纪,这“黑色食品”就是经典的容桂特产乌豆糖。
乌豆糖,据说由容桂上佳市一家家庭作坊发明。其主人以制作米砂饼,花生糖为生。有一年花生失收,无以为计的主人尝试用乌豆代替花生。乌豆具有驱风补血的作用,那时乡间妇人营养缺乏,喜欢用乌豆煮糖水补充体质。主人灵机一动,用乌豆、黄糖、麦芽糖、芝麻、面粉精制而成“乌豆糖”,食品刚推出市面便大受欢迎,其美味甘甜,营养丰富,食用后齿颊留香,特别受到当地缫丝女欢迎。后来一传十,十传百,乌豆糖一度在省、港、澳畅销。
二.北潮“麻糖头”
比“朱古力”更有滋味
上世纪二、三十年代的北潮街,是彻头彻尾的商业步行街,那时街道两边的档口密密麻麻,风味小吃数不胜数,其中令人难以忘怀的要数“麻糖头”。“麻糖头” 用料是冰花白糖、花生、杏仁、果仁、芝麻、面粉等,其制法神秘,据说整条北潮街近三百多个档口,仅有二、三家懂得其制作方法。“麻糖头”入口香酥柔软,味道香趣,食后回味无穷。那时省、港、澳到容桂做生意的商贩,每次都要买几包送给亲友,许多当年尝过“麻糖头”的老人,都话“麻糖头”比“朱古力”更有滋味。“麻糖头”延至八十年代在北潮街还有档口售卖,可惜今日就很难品味了。
三。圩头“鸡球大包”
传统美食茶点
容桂早在清末,就形成三圩六市,一是北潮圩,二是上佳市圩,三是翠竹圩,由于北潮圩最具规模,被称之为圩头。每逢圩期,天未亮,摆卖人就将货物肩挑担抬至圩场摆设,俗称“走圩”,其余来圩场购买东西或凑热闹的就叫做“趁圩”。圩期当日,走圩、趁圩人数众多,是茶楼争夺生意的时候,由于生意竞争激烈,茶楼老板各出奇招,以美味茶点招揽食客。当时圩头四大茶楼之一的昌记,到省城大三元酒楼取经,创制“鸡球大包”,用鸡肉、冬茹、腊肉、火腿、优质面粉精心制作,由于配料精、味道佳,一时客似云来,其他酒楼纷纷前来“偷师学艺”,“鸡球大包”顿时成为茶楼一盅两件的热门货,不少走圩、趁圩的人,都以能吃到“鸡球大包”而心情舒畅,“鸡球大包”也渐渐成了顺德以及邻近县市的传统茶点。
四。三角市“财记牛奶”
媲美“双皮奶”
三角市是容桂旧时代六市之中的大市,位于今日旧马路的中段,是容桂直街、果栏街的汇合出口,那时在三角市附近的高楼巷口,有一间很有名气的奶品店叫“财记牛奶”,由于位于三角市,故远近来往的人又叫“三财牛奶”。店老板为人诚实、待人和蔼,对牛奶制品精益求精。“财记牛奶”采用水份含量少的原装牛奶、新鲜鸡蛋、冰花白糖、生姜汁等搭配搅拌,严格掌握火候,口感独特,清心润肺,香浓柔滑,令人有一种愉悦的享受,因而美誉远播,名扬省城。
据说有一位在省城来容桂做生意的商贩,登门“财记牛奶”拜师,学成技艺后在广州十八莆挂出顺德财记牛奶招牌,生意也十分红火。时至今日,不少老人还说三角市“财记牛奶”可以媲美凤城“双皮奶”。
五.“棠记烧鹅”
成名早过“深井烧鹅”
在今日,每当我们打开电视机,经常都可以见到令人垂涎的“深井烧鹅”。这“深井烧鹅”已成为省、港、澳的一道名菜。其实在上世纪初,容桂也有一档招牌响当当的“棠记烧鹅”。棠记从十多岁起经营烧卤食品,积累了数十年的精良技艺,他烧制的明炉烧鹅,以质优价平、风味独特赢得人们的称美。
“棠记烧鹅”选用肉质肥美的鹅只,选购回来后再用谷物喂养三、五天才宰割,经过十几道严格的工序烧烤,香酥甘美,美味缠绵,来容桂三圩六市的商贩无不惠顾“棠记烧鹅”,但凡经过容桂港口的船只,每次泊岸,都慕名前来尝试“棠记烧鹅”。从那时起,“棠记烧鹅”早已享誉盛名。 来自【顺德论坛】注册发帖新人信息 |
|